最近怎麼感覺又來一波「學用落差」的話題,學圈好像也摸索出一套對付學術指導的buffering之道,反正中華文化慣於在「正名」的categorical manipulation上虛實辯證,你要的條條目目我都給你,記錄上好看,存檔時容易。
我一直覺得「學用落差」未被spell out的前提才是問題,「學」在學校這邊,「用」當然在就業市場那邊,「學用落差」因此是「學校教育無法滿足就業市場需求」的問題,講更白一點就是要學校扛起「失業問題」,更具體講,把「失業歸之於教育體系供給失靈」的問題。
教育/經濟官僚沒講白的看法顯然是:學校教育要「務實地」提供市場中「可用」的人力;相對於此,反抗教育商品化/工具化的學者則強調:學問本來就不是要拿來用的,拿用的心態來學習是教育本質的崩壞。
我一直都覺得這兩者都有問題,而且充滿著中華文化臭醬缸的氣息,前者官僚版本與後者士大夫版本,針鋒相對但裡子是相通的。
我也支持「學」與「用」應該要拉近,但我一直不覺得這是存在於市場供與需之間,所謂學校之「學」與市場之「用」的落差。
這衝突的兩造都不願意承認的事是,我們的「學校裡面用的脈絡敏感不夠」,我們的市場裡「學習探索的知識含量稀薄可憐」。
我們的學校裡貶抑「用」的氣息濃厚,接近「用」的同儕很難被想像成跟搞「純知識」的一樣高度,當然更少人把「用」當成可以嚴肅刺激學問增長的肥沃土壤。
我們的就業市場裡,尊重知識創新的空氣稀薄,把人才當奴才用的企業比比皆是,很少人把「學」當成企業文化摸索創新突破的靈魂筋骨。
台灣社會「學用落差」的問題大多了,豈是茶壺裡的文化慣性在看起來對反兩造間來回共鳴的風暴可以量度。
杜威當年在評論「教為中心」與「學為中心」的兩造衝突教育理念時就說過,問題的解決在於把這兩者當成同一個問題的兩面,然後我們才能找到逃離消耗精力於無謂爭執困境的出口。
我看「學」與「用」的假爭議,杜威當年的提示至今還是受用的。
Recent Comments